先談談題外話,答應寫稿,著實萬分爲難。一來,自己學問有限;二來,對於書評、書話的寫作確實無經驗可言,頗擔心有貽笑大方。事後承諾寫稿,實則抱著不妨一試的心態;再則,能為校内閲讀風氣添些新氣息實是好事。
因此,在選書一事上,著實花了好些氣力。力求為愛書人帶來不常接觸的書,同時也希望對課業有些益助。最終在圖書館的某個隱蔽處,發現了鄧云鄉先生的文集,並在當中揀選了本期的推薦書《紅樓夢導讀》。
選此書,並非自己對“讀書”頗有心得,僅是借鄧先生來談談其口中的——讀書。
書中,鄧先生借俞平伯先生《紅樓夢研究》中之詩句“凡情謬賞芳華,多情或傷憔悴,而良工苦心埋沒多矣”來比喻讀《紅樓夢》的三個領悟層次。這樣的一種,由淺到深、由精讀到細讀遞進式的領悟層次,以此領略讀書的層次亦無不可。
書自然是讀的,知識從思考來,思考自讀書來,不讀書焉能談思考、知識。校内某些課就頗重“導讀”,餘以爲頗有些本末倒置。學生自己不讀,先生倒是憂心忡忡的代爲“讀”了起來。不禁想起,張中行先生《順生論》中的這樣一句話“讀書是我讀,思考是我思考,辮子具在,跑不了”,大家不妨先笑一笑。笑完后,或許應該認真地想一想:學生不讀書的後果——“讀書是先生讀,思考是先生思考,我負責考試,其餘——不會了”。
校内某先生對此倒是憂心忡忡,每謂餘“書該多讀多看,經、史、子、集什麽都不分;這也看,那也看,這樣對思考方式、知識的汲取面,方有大助益”。由此觀之,確該先重“讀”再談“導讀”,這也正合了鄧先生的“不讀也無所用其導了”。當然,知識的汲取,與思考是很有關係的,因此,看了再看、思考再思考后,不僅對書的内容將更熟悉,也將更能領略作者/作家的“良工苦心”,乃至是寫作時代的知識、思想與信仰的背景。
以上,以《紅樓夢》的研究學派為例,又是“索引派”、又是“自傳說”、又有“新紅學流派”;在這知識汪洋中,究竟誰對誰錯、誰是誰非,紛紛擾擾了百年,最終還是——“作者已死”,峰火無了時。因此,“讀”的重要性越發凸現;若重“導讀”,也只不過繼續在“紅海”中翻滾,讓人牽著了鼻子走,能有多少自己的想法?須知——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師不如無師呀!
全方面、漸進的,一步一步深入的去看書;並從中培養起閲讀習慣,再發展為以不讀書為苦,最後成爲以無書為苦。以上倒是在讀鄧先生書時的一些我見——前者,自己又將《紅樓夢》的前五回又看了一遍;後者,自己頗後悔沒在書展時,未收全鄧先生的文集,至此,不禁停筆一嘆。
最後以宋朝歐陽修先生的《讀書》作結束語。
《讀書》 節錄 歐陽脩
形骸苦衰病,心志亦退儒。
前時可喜事,閉眼不愈見。
惟尋舊讀書,簡編多朽斷。
故人重溫故,官事幸有間,
乃知讀書勤,其樂固無限。
少而干祿利,老而忘憂患。
又知物貴久,至寶見百煉。
紛華暫時好,俯仰浮雲散,
淡泊味愈長,始終殊不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