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6日星期一

辛卯年上半年總結


三是我覺得,自己這種學術焦點的轉移,似乎始終和中國這三十年學界對社會和文化的反應相連,近來,深刻的思考越來越淡出專業的學術研究,人文的關懷漸漸被知識化傾向取代,“象牙塔”中人越來越遠離生活世界,於是,各自只管那“一畝三分自留地”,這種冷漠儘管促成專業化,但也使學者成爲一個專業學術從業員而不是一個有關懷有理想的人文學者。
摘自《中國宗教、學術與思想散論》自序,葛兆光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6月6日,轉眼卻已到年中,而稍瞬間,升學計劃已坐等了一年,若果放眼於明年升學,眼下即是手握書本、抓緊筆端,埋頭苦讀、疾筆奮書的時候了,謝謝蕭涵涵在北京義助買書,慶幸就那麼收齊了清代三史——錢大昕、趙翼、王鳴盛的集子。餅齋主人嘗謂:“國內學者多自負,且不夠大器兼氣度不佳”,而取之與葛氏上文所論合觀,當可引以爲鑑。故,慕炎自勉之以,“努力自求突破”。

慕炎齋主誌於11年6月6日午間。

商務印書館(批發部)
1. 《從王瑤到王元化》,夏中義、劉鋒傑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2. 《漢唐文學與文獻論考》,陳尚君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3. 《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楊念群著,三聯書店2010年。
4. 《洪業論學集》,洪業著,中華書局1981年。
5. 《嘉慶以來漢學傳統的演變與傳承》,羅檢秋著,中國人民出版社2006年。
6. 《看瀾集》,葛兆光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7. 《歷史上的理學》,[美]包弼德,[新加坡]王昌偉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
8. 《清代嘉慶史學的理論與方法》,羅炳良著,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
9. 《清水茂漢學論集》,[日]清水茂著,蔡毅譯,中華書局2003年。
10. 《清史論集》,孟森著,中華書局2006年。
11. 《史記——戰國史料研究》,[日]藤田勝久著,[日]廣瀨薰雄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2. 施議對編:《文學與神明——饒宗頤訪談錄》,香港三聯書店2010年。
13. 《唐代基層文官》,賴瑞和著,中華書局2008年。
14. 《唐資治通鑑唐紀勘誤》,周紹良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15. 《王鍾翰清史論集》,王鍾翰著,中華書局2004年。
16. 夏曉紅、吳令華編:《清華同學與學術薪傳》,三聯書店2009年。
17. 《西遊記的秘密(外二種)》,[日]中野美代子著,王秀文等譯,中華書局2002年。
18. 《西域文明史概論(外一種)》,[日]羽田亨著,耿世民譯,中華書局2005年。
19. 《陰法魯學術論文集》,陰法魯著,中華書局2008年。
20. 《與中國跨文化對話》,[德]卜松山著,劉慧儒、張國剛等譯,中華書局2003年。
21. 《章學誠的知識論——以考證學批判爲中心》,[日]山口久和著,王標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2. 《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楊寬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23. 《鄭和下西洋考•交廣印度兩道考》,[法]伯希和著,馮承鈞譯,中華書局2003年。
24. 朱鴻林編:《明太祖的治國理念及其實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0年。



錯印的版權頁


清倉清得有點過火的大眾書局(上半年的第幾次)
1. 《陳寅恪的治學方法》,王子舟著,新視野1999年。
2. 《古代中國的節慶與歌謠》,[法]葛蘭言著,趙丙祥、張宏明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3. 《零度以上的風景——北島1993~1996》,北島著,九歌出版社1996年。
4. 《民主先生在中國——東方與西方的人權與民主對話》,貝淡寧著,孔新峰、張言亮譯,左岸文化2009年。
5. 《權輿血——明帝國官場政治的權力較量》,樊樹志著,知本家文化2005年。
6. 《隋唐《西潮》,蔣夢麟著,文國書局2006年。
7. 五代工藝美術史》,尚剛著,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
8. 《心在何處——追隨聖嚴法師走江湖訪禪寺》,施叔青著,聯合文學2004年。
9. 《星星 月亮 太陽——胡適的情感世界》,江勇振著,聯經2007年。
10. 《戰爭、身體、現代性——近代台灣的軍事的軍事治理與身體1895-2005》,黃金鱗著,聯經2009年。


清代乾嘉學人文集及程千帆全集
1. 陳文和主編:《嘉定王鳴盛全集》,中華書局2010年。
2. 陳文和主編:《嘉定錢大昕全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3. 《程千帆全集》,程千帆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4. 楊應芹、諸偉奇主編:《戴震全書》,黃山書社2009年。
5. 《章學誠遺書》,[清]章學誠撰,文物出版社1985年。
6. 《趙翼全集》,[清]趙翼撰,曹光甫校點,鳳凰出版社2009年。




2011年6月4日星期六

半年前的總結



“當我在一九八0年寫作《天安門》時,從未逆料到天安門會在一九八九年六月初成爲世人眼中血腥鎮壓的象徵。我反倒將天安門視爲一種概念性的入口,藉以踏進中國的漫長革命,一場糅雜了思想、統治方式與情感的革命。晚清的思想家康有爲和梁啟超、五四運動時代麇集北京的師生、反日的示威運動、人民共和國的締造、文化大革命期間高唱口號的群眾、一九七六年春天抗議政府鐵石心腸的憤怒市民,以及中國新生代的詩人和大字報、小冊子的撰寫者,他們天真而坦率地想回應鄧小平於一九七八年底倡議的思想開放。這些人、這些事,似乎都被革命串聯成一氣。我無從得知,一九八九年六月在同一個角落附近,新時代的異議份子已準備好要對抗自己人軍隊的坦克,以及自己領導人的大肆醜詆。”
摘自史景遷著:《天安門——中國知識份子與革命》繁體中文版序。

猶記得V字仇殺隊留下的震撼:那照亮夜空的璀璨煙火,與那潸然倒下的假象徵“自由、平等、公正”的政府大樓,兩者既衝突亦霎時顯得多麼和諧。我們沒有天安門,圖留下像是已叛逃的上世紀“知識份子”何副高所留下的似能回憶的一紙“宣言”。二十一紀,除了負債、家庭債、前途的煩惱(/錢途?),大概沒什麼能緬懷和追悼(/追求和冀盼?)的了,故愚以爲,友人的一句“偽知識分子”評價,尚屬的論。

慕炎齋主誌於辛卯年六月四日。

2010書香中文書市
1. 羅志田著:《變動時代的文化履跡》,香港:三聯書店,2009年。
2. 黃賢強主編:《文明抗爭——近代中國與海外華人論集》,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5年。
3. 陳應鸞著:《中國古代文論與文獻探微》,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4. 楊大春著:《語言、身體、他者:當代法國哲學的三大主題》,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
5. 楊立華著:《氣本與神化:張載哲學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6. 都興智著:《遼金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7. 楊艷秋著:《明代史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8. 吉爾松著、沈清松譯:《中世紀哲學精神》,臺北:臺灣商務,2001年。
9. 吉勒•德勒茲著、楊凱麟譯:《德勒茲論傅柯》,臺北:麥田出版,2000年。
10.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著:《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臺北:麥田出版,1997年。
11. 鍾玲著:《美國詩與中國夢——美國現代詩裏的中國文化模式》,臺北:麥田出版,1996年。



大眾書局清倉促銷
1. 史景遷著、溫洽溢譯:《改變中國》,臺北:時報文化,2004年。
2. 史景遷著、溫洽溢譯:《追尋現代中國——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臺北:時報文化,2001年。
3. 史景遷著、溫洽溢譯:《前朝舊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臺北:時報文化,2009年。
4. 史景遷著、溫洽溢譯:《天安門——中國知識分子與革命》,臺北:時報文化,2009年。
5. 鄭天挺著:《清史探微》,臺北:雲龍,2002年。